游泳之外「重量運動」更是要作喔!
我早前有看過一篇報導,大意是"游泳人"的"骨質疏鬆"(骨鈣質流失速度)較其他運動人快速等.今天找到 " 舉重訓練對人體骨胳的影響 ",可以輔證.
我的市井想法:
一般學游泳女生在水中大都比男生浮得高(平穩),因此就比較快會游,小女就是一個例子,她從沒下過水,只連續7天(1小時/天)就能安穩的游25,那是自由式;去年我教她蛙式,也是7堂課就游500以上,我並沒下水指導,先在家看影片後到泳池的二樓看他人游,指點解釋讓他了解,然後她就自己練習並開始游,這證實女性較易浮(一般人說的放鬆了),你可以仔細看在泳池女性的泳姿大都是較平"水平".
正解:女性骨架及骨質量先天就少於男性
我的市井想法:
游泳口訣 "放鬆" ,是要去求取最大的浮力受益,姿勢優雅的泳進,是須要放鬆再放鬆,因此骨骼及肌肉在使力的比例相對的是少,因此長期游下來會導致生理上的適應演化,自然往減輕本身的負荷方向,久而久之"骨鈣"就只流不補了.
李教練曾經告訴我,重量訓練可以增進骨骼和肌肉的密實度,骨質不流失.
正解請參考以下"中華民國舉重協會資料"
舉重訓練對人體骨胳的影響:
生命的早期階段,特別是在青春發育期前後,是骨量發育的一個關鍵時期。全身骨鈣含量出生時約爲25g,15~25歲時增加到1000g左右,成年女性終生骨鈣流失約500g。因此,在生長期獲得盡可能高的骨量對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生長期影響骨量的因素有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環境因素中運動對促進骨量形成和骨礦物質增加的作用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生長期進行體育鍛練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肌肉活動産生對骨的應力,刺激骨形成,爲達到人一生中較高的骨量峰值提供基礎骨量。
運動訓練可促進運動員骨質密度增加和骨胳強度增加,並可增強體質。十九世紀的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長期不活動和固定,將導致骨質疏鬆。國內外文獻中曾有一些報導,缺乏體力活動會影響骨中無機鹽沈積,易形成骨質疏鬆症。運動是影響骨量的積極因素,運動方式、運動種類、運動時間等都對骨量産生不同影響。舉重運動能使骨胳發生很大變化,能使管狀骨幹結面積大,骨密值和和肌腱在股上的附著面積厚,這種適應大大提高了骨的堅固性。因此,青少年從事適宜的舉重訓練,對提高基礎骨量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舉重訓練對骨質表現的變化:
機械的變形壓力可使骨礦含量沿外力方向增加。電刺激能激活成骨細胞,其骨礦量增加的程度,取決於電刺激的程度。實驗已經觀察到在發生形變的骨表面,成骨細胞的活性升高。運動通過神經內分泌的調節機制,影響肌體的鈣平衡,對骨形成充分的礦物營養素,使局部及全身的骨礦含量增加。可見,運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來調節骨質增減,運動時增加對骨的直接機械應力,使骨質出現適應性的增加;若不運動或活動量減少,則作用在骨上的機械應力減少,使骨質減少。長期運動則通過神經內分泌的調節機制,使成骨代謝功能加強,破骨代謝功能減弱,使骨代謝出現有益的變化。舉重訓練的運動形式能綜合影響以上兩方面。舉重是一種靜力負荷運動,長期進行靜力支撐負荷訓練影響下,促使肌肉極度緊張和神經系統高度興奮,其內分泌器官─甲狀腺和甲狀旁腺活性增強,釋放甲狀腺素和降鈣素的調節機能加強,前者能促進胃腸道對鈣的吸收,經血液運送不斷地沈積於成骨細胞;後者則抑制破骨細胞的生成和活動,以減少鈣的分解和釋放之故。
運動能否增加骨密度,其主要影響因素就是運動時骨的力量負荷大小。總結目前的文獻資料,運動科技工作者按運動對骨的負荷力量的大小,把運動分成高負荷(力量訓練、球類、體操、跳躍專案等)、中負荷(跑步、曲棍球等)、低負荷(走步、散步)和無負荷(游泳)運動。這說明了負重運動與骨密度的關係。因此,要提高骨密度爲目的的運動,應該要選擇對骨胳有較高力量負荷的運動,如舉重、籃球、排球、乒乓求、羽毛球、跑步、健美操、走步等運動,這樣才能取得增加骨密度的良好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的生活即時通 - 溝通、娛樂、生活、工作一次搞定!
http://messenger.yahoo.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